【這些暖心故事㊳】“揹簍專線”
(原標題:【這些暖心故事㊳】“揹簍專線”)
【這些暖心故事㊳】
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黃漢鑫 李宏
清早,天還沒亮,重慶軌道交通四號線石船站的入站口,一排排揹簍整整齊齊碼放在一邊。葛口村村民羅光明和老伴,還有其他30多名菜農,早早守候在此。
宝林茶室证实米酵菌酸中毒 犯保协会助家属申请被害补偿180万
“好撇脫(方便)!坐地鐵一個多小時就能到市區,賣完菜下午還能回來做些農活。”等待首發車的間隙,羅光明豎起大拇指對記者說,“以前進個城好麻煩!倒好幾趟公交車,坐兩三個小時,腦殼疼。碰上堵車,到了城裡早市也收攤了。”
這也難怪,這裡距離重慶市中心足足有四五十公里嘞。
這麼辛苦,爲啥非得進城去賣菜?
“城裡菜價高啊,賣得也快!”羅光明笑着說,以前他去臨近集市賣菜,不僅賣不起價,客流量還少,有時候等一天也不見得能把菜賣完。地鐵開通後,地裡的菜見天賣得精光。
6點20分不到,捲簾門緩緩升起。菜農們趕緊起身,挑起擔子、背起揹簍,紛紛涌進車站。
一筐、兩筐、三筐、四筐……車站保安陳全興雙手把着揹簍沿兒,幫助一個又一個菜農上扶梯。幾趟下來,額頭上已是細細密密的汗珠。
“賣菜不容易,能幫一點是一點!”陳全興用袖口把汗一抹,“慢慢地,車站有經驗了,很多地方都在改進嘞!比如提前幾分鐘開門,早點啓動電梯,方便老鄉們進站。”
就這樣,隨着乘坐地鐵去市區賣菜的人越來越多,一條“揹簍專線”在重慶的清晨形成了。
善意匯聚的同時,也有質疑的聲音出現——揹簍上地鐵,會不會佔用過多空間?
不是沒有考量。“有人去上班,有人去賣菜。我們的公共交通既裝得下公文包,也容得下揹簍和扁擔!”重慶地鐵通過調研發現,菜農進城都在早8點之前,並不是最擁擠的早高峰時段,車站也專門配備了站臺和隨車的保潔人員,做好服務保障工作。
“哐當哐當……”6點32分,早上第一班地鐵準時進站。
“來!”陳全興走到羅光明身邊,俯身把住簍子,倆人“嘿咗”一聲把揹簍擡進了車門。
《光明日報》(2024年03月29日01版)